close

http://cmdnulop.pixnet.net/blog/post/237728909

http://cmdnulop.pixnet.net/blog/post/237720521

 

繼上次很久沒有寫了快忘記要講什麼

上次在末節有PO一個youtube的影片,雖說

Overhead Cam at 14K RPM

但是內容並不是看cam在14K的表現,而是機油如何去保護cam的潤滑,這點就是要講到油壓問題

在此影片中

上圖所表示是low rpm此時機油的噴灑通常也不太會噴灑,所以在怠速情況下為何原廠以1kg的機油壓力為標準

這時候機件的摩擦與產生的熱能都不會太大,引擎所產的的熱能絕大部分來自於汽油爆炸的熱能,所以各位可以看到目前機油都還沒有冒煙的狀況產生

也就是潤滑度足以保護機件的

但是下張圖當轉速越來越高時

 

 

這時候開始冒煙代表說機油開始處於無法保護狀況下,也開始生熱了這時候也產生極大的剪力狀況

在此機油壓力必須要提升許多以提供足夠的機油液體來潤滑與帶走熱量,這時候的機油壓力才是高,在此運行狀況下若機油壓力降低代表說機油泵無法滿足當時候的運轉

這時因為溫度的關係,機油的黏度會隨著機油溫度升高而降低

 

圖片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BB%8F%E5%BA%A6%E6%8C%87%E6%95%B8

上圖所示為高低黏度在高溫下的表現,也就是說高黏度在高溫下依舊保持相當的黏度指標

這樣說代表高溫黏度下保護就是很好嗎?

我們看一下SAE所顯示的

 

SAE 車用機油齒輪油黏度分類

 

SAE 車用機油黏度分類

黏度等級 低溫黏度 (CP) 最大值 °C 可泵動之下限溫度最大值 °C 100°C 黏度 CST 最小值 100°C 黏度 CST 最大值
0W 3250 at - 30 -35 3.8 -
5W 3500 at - 25 -30 3.8 -
10W 3500 at - 20 -25 4.1 -
15W 3500 at - 15 -20 5.6 -
20W 4500 at  10 -15 5.6 -
25W 6000 at - 5 -10 9.3 -
20 - - 5.6 9.3
30 - - 9.3 12.5
40 - - 12.5 16.3
50 - - 16.3 21.9
60 - - 21.9 26.1

表參考

http://www.abamoto.com.tw/?f=SAE-Viscosity-Classification

以黏度40與50之比較在100℃之數值是相當接近的

40 是12.5-16.3

50是16.3-21.9之間

說真的看起來也沒有差多少,那麼黏度高真的是能保護引擎嗎?

各位來看黏度的定義是指能夠停留在物體表面的滯力

在流體力學表示,當任何流過物體表面時所產生的剪切應力就是黏滯力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BB%8F%E5%BA%A6

上圖就是shear stress越大代表黏滯力越大,對應機油就是黏度越大

所以機油商通常會說抗剪力也就是這個意思

但是真的表現我們使用上的機油嗎?會有的

因為在高剪應力作用下黏度會損失,稱為剪切損失(shear loss)這時候將會處於潤滑不足

而黏度損失是由於機油的分子鏈節斷裂所致的,被剪應力所破壞。而剪應力反而是黏滯力所產生的破壞

因為若想像如活塞上下運動時產生的切線力量時因速度過快導致黏滯力過大而造成破裂,也會造成潤滑不足。

所以過大的黏度反而造成剪力破壞而產生潤滑不足

 

這樣看起來黏度比較低反而有比較好的保護嗎?這非也因為黏度比較低,在高溫下反而產生無法黏滯力也就是液體無法附著在機件上面這樣來講馬上流下來

並沒有保護機件潤滑,這實在跟剪力無關係而是根本無法附著在機件上形成保護。

這樣看不出來有高黏度與低黏度可以適用大操的引擎上?這該如何選擇?

 

 

 

 

 

 

 

 

 

arrow
arrow

    cmdunl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